close

http://jerryljw.blogspot.tw/2017/05/itt-intention-to-treat-analysis.html

http://jerryljw.blogspot.tw/2013/06/ebm-what-is-per-protocol-analysis.html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意向分析 : 
為了要維持隨機分派的成果, 被隨機分派的受試者都被納入最終分析
不論病人是不是遵守計畫書, 或是有沒有吃到藥, 有沒有接受治療, 或有沒有完成療程

Per-protocol analysis 符合計畫書分析  :
依照分派結果完成計劃書治療的族群
排除不遵從計畫書的受試者, 例如不符收納條件, 分析條件, 未完成療程等
會有選擇性偏誤 (selection bias) 的風險
可能會有選擇受試者的「系統性差異」, 例如排除「某一特定特徵」的病人
使用PP分析可能會失去當初隨機分派的成果, 讓兩組受試者不再具有對等的比較性


偏好PP分析的人們認為, 這才是完整療效的體現, 但偏好ITT的人們則是認為PP就是偏誤的來源
ITT非常狠, 即使完全沒有使用到試驗用藥, 同樣要納入分析
因此就有學者提出, 在安全性分析中是否可以放他一馬,因為完全沒有使用到試驗用藥
就要把副作用賴在試驗用藥身上好像不太合理

我們現在比較常看到的做法就是ITT族群與PP族群, 一個用在療效分析上, 一個用於安全性分析
最重要的是, 應該比較ITT與PP族群的差異性, 如果有顯著差異性, 仍然是值得特別注意的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nguy12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